本文作者:admin

湮灭电影解析资料|湮灭电影结局什么意思

admin 2020-12-18 21
湮灭电影解析资料|湮灭电影结局什么意思摘要: 湮灭解析《湮灭》,究竟是装逼还是神作是毁灭也是重生文/梦里诗书用外星生物入侵构建起的哲思,成为了《湮灭》独树一帜的所在,电影透过大量新颖科幻概念的抛出,即打造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视觉奇...

湮灭 解析《湮灭》,究竟是装逼还是神作

是毁灭也是重生

文/梦里诗书

用外星生物入侵构建起的哲思,成为了《湮灭》独树一帜的所在,电影透过大量新颖科幻概念的抛出,即打造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视觉奇观,同样构建起了层次丰富的内在纵深,虽然贯穿始终的意思流手法,不仅令剧情变的晦涩,逻辑也上存在着一定的诟病,但仍旧难挡电影自身所散发科幻魅力。

同亚历克斯·嘉兰的另一部电影《机械姬》类似,《湮灭》透过科幻所诱发的是对本我的思考,只不过这次切入点不再是人造智能,而是天外来客,电影以三年前外星生物入侵地球,并制造了不断侵蚀人类土地的“闪光”结界背景为引,在结界内,不仅无线电信号会折射,无法对外发出任何消息,所有动植物的DNA都发生了折射变异,鹿角开花,人变植物,熊在吃掉人后会发出人的声音等等,在电影中多次出现的衔尾蛇纹也暗示着这一世界的变异重生。

主线上,面对这样的问题,政府先是派出了了无数部队前去探查,全军覆没,唯有生物学家莉娜的丈夫凯恩突然回家,然而他却已经失忆,并且突然晕倒,就在莉娜送凯恩去医院的路上被政府部队拦下,并告诉了莉娜他的丈夫凯恩为何会失联的原因,知道了神秘之地“闪光”的存在,为了一探真相,莉娜加入了下一批的派遣队,由此拉开了故事的序幕。

自然面对这个有去无回的“闪光”,莉娜虽然有主角光环,但她的四位队友却并没有这样的幸运,电影的故事以最后幸存下来的莉娜的倒叙为展开,透过她的视角,一个细思恐极,却又模凌两可的结局成为了电影的底牌,最后走出“闪光”的莉娜还是不是真的是她?电影在此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其实已经变的并没有那么重要了,此时的莉娜永远都不再会是进入“闪光”前的那个她,而莉娜的丈夫凯恩则外星生物假扮的,一场外星生物对人类的入侵已经成功。

这部电影的独树一帜之处也正在于此,全片没有我们在很多科幻片中所见的外星人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宽泛的思考,我初看此片时,总觉得“闪光”是外星人侵占地球的方式,在“闪光”中一定会存在着外星人,然而电影最终所抛出的概念则是,外星人的存在可能不需要我们人类认知中生命组成所必须的成分,甚至于他们都不需要具象化的生命肉体,湮灭之下对人类与万物间关联的思考,以及毁灭之后的重生,如此深邃。

外星生物入侵地球,是电影表现的物种湮灭,于此同时透过这一新颖的科幻构思,《湮灭》同样也建立起了人爱上的泯灭内涵,在故事中,随着女主的回溯,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她在“闪光”中的回溯,也展现了她与丈夫在伊始看似情深义重下所暗藏的背叛与隔阂,而其他的四位队友同样也存在着自身的困局,由此他们在“闪光”中的种种遭遇,所一展的人爱泯灭同样令人唏嘘。

《湮灭》是一部全然超出我想象的作品,他的构思立意,以及可多重解构的哲学内核。都在不断扩展着我们自身对于生命的认知,湮灭,既是毁灭也是重生。

电影《黑暗中的舞者》影片分析及相关资料

看《黑暗中的舞者》,却莫名地想到村上春树的小说的标题,《挪威森林》、《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舞!舞!舞!》、从比约克那张四分五裂渗透北欧气质的小脸上,森林,雨水,天籁,这些带着自然的气息弥漫过来,舞在塞尔玛,其实只是一种白日化的想象,现实里的她,却逐渐湮没在黑暗中,尽管内心的明亮和希望在黑暗中闪亮,却无法逃避悲剧命运的追随。

这是一个容易使人落泪的故事,尽管你对它的煽情了然于胸。

1995年的时候,以拉斯·特·冯为首的dogma小组的几位成员提出dogma'95宣言,针对现代电影拍摄方式方法中的种种弊病和自己的影像原则,提出电影拍摄的戒律。这些颠覆爱的戒律几乎都是反传统的,像抛弃固定脚架,采用手提摄影、实景拍摄、不用音乐、必须是现代题材、导演的名字不能出现在字幕里等等。另外还有如下的宣言:

我进一步克制作为导演的个人口味!我不再是一名艺术家!我立誓不是要创作一部"作品",因为我认许刹那(the instant)比整体(the whole)重要。我的最高目标是怎样从人物和场景身上把真实挤压出来。我立誓尽一切之能事,并放弃任何良好品位或美学的考虑来达到这一点。对于他们的影片和带有颠覆色彩的戒条,很多评论界人士评价颇高,甚至有人断言,这个电影小组所掀起的电影革新运动将是法国新浪潮以来最重要的电影运动,它的影响将会对21世纪的电影走向产生巨大影响。

《黑暗中的舞者》给爱挑刺者提供了机会:大段歌舞的精致似乎和他们的95电影守则存在反差。还有,宣言第6中提到 不许在电影中出现任何表面化的动作场面。(不可出现谋杀、武器等),但是,塞尔玛杀死警察的一段不仅进行了长时间的描绘,凶器还不止一种。对dogma'95而言,颠覆的开始是创新,进行到一定程度就该颠覆自己了。一部影片的魅力确实不是那晃来晃去的手动摄影就可以敲定的。

在拉斯·冯·特尔"良心三部曲"的其他两部《破浪》、《白痴》中,风格化和故事之间,和影像的结合更符合他们的宣言和作风,而《黑暗中的舞者》中,戏剧化的情节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湮没了影像风格,而它的突出之处是可以用这样的形式--纪实和平常描绘,来拍一部歌舞片,仅仅七首歌穿插在其中就造成洋溢着天籁和诗意的效果。导演本人将之描绘为"一部和现实激励碰撞的大制作和情节音乐剧"。

在精致的歌舞之外,关于塞尔玛现实生活的描述,有一种酸楚,她沿着铁路摸索着回家的时候,脸上竟有一种近乎满足的笑意,那是离希望越来越近的一种憧憬,想起《肖申克的救赎》最后一段,在狱中呆了40年假释出狱的瑞德去找老友安迪,第一次心中有了惴惴不安的感觉是因为心里有了希望,而塞尔玛给人的感觉,是漫漫长夜里怀着对黎明的向往,而她是以隐忍和含蓄的方式,而歌声中的世界是她晦暗,绝望之外的一抹亮色:去影院看百老汇的黑白歌舞片,其实已经看不见了,是靠"听"朋友解说,甚至,沿着铁路去当地俱乐部参加《音乐之声》音乐剧的排演。一个单身母亲,不愿意悲剧的重演,濒临黑暗也竭力去创造,避免那笼罩自己的绝望也笼罩在最亲的人身上,看着她每天穿着同样的裙子沿铁路摸索着去工厂,再摸索着把一张张铁皮放置在压模机上。生活的压抑和激情之间的呼应令你不禁微微战栗,"在我们黑暗的孤独里有一线微光/这一线微光使我们留恋黑暗/这一线微光给我们幻象的臊扰/在黎明确定我们的虚无以前"我喜欢的诗人穆旦在50多年前写的诗篇如此相近地表达了塞尔玛的心境。

塞尔玛的绝望从来不曾流露,总是平常地微笑,偶尔掠过的绝望擦过她的脸庞,一种破碎之下的周全,但当她发现积攒很久的钱都不见,所有的憧憬都落空了之后,绝望就紧紧攫住她,以至疯狂地成为凶手,等死亡变为寂静,塞尔玛又恢复了原来的状态,她摸索着去河边洗净了手,又去医院给儿子交了预付的医药费,然后平静地去俱乐部参加最后的排演,悲剧快要落幕时,塞尔玛因为对生命的留恋而痛苦挣扎,像《绿里奇迹》中有特异功能的约翰·摩非,因为对黑暗的恐惧,执行死刑的时侯要求摘下黑的面罩,而几乎是全盲的塞尔玛竟也有同样的慌乱。这样的慌乱让人不忍。而最后她突然从歌声中滑落死亡,歌声猝然终止,越发无法面对的残忍。

故事的煽动爱在于想象的明亮和现实的滞重之间爆发出的感伤,塞尔玛的歌可以直穿云霄,甚至可以照亮世界的尽头,而歌声落地,涌起的却是无穷的黑暗和悲哀。关于想象中的歌舞,每一段拍得都很精美,我尤其喜欢的是那一段在铁轨边的想象,塞尔玛在想象中与身边心怡的男人共舞同歌,这时,火车缓缓从原野上开过,车上穿着乡村衣服的众男女也在翩翩起舞和歌唱,每个人都倾情投入,脸上洋溢着幸福和生命的光彩,一到想像段落,用光与色彩也开始变化,周围呈现红色的影调,所有的光变得晶莹透亮,塞尔玛身上平日灰暗的绿裙子也变得鲜艳起来,在法庭上,包括临上绞架时想象所有人,包括法官,行刑者都忘却了所有,只是舞着,舞着,非现实状态下,整个法庭的人都像异端,很童话的色彩,让人想到拉斯·冯·特尔的老乡安徒生在童话中创造的奇迹。

塞尔玛的每次想象都是卖火柴小女孩的幻想世界:所有冷冰冰的脸绽开欢乐笑靥,所有僵硬的姿势换成灵动舞姿。喜欢这个构想出来的世界,尽管它在世界的尽头也是难寻的。

想到同样是充满歌声的另一部片子,澳大利亚的《艾美的世界》,小女孩艾美亲眼目睹其父的死亡,造成心理创伤从此失语,几年后迁居城市,母亲从懂音乐的男邻居那得知女儿可以用歌声与人交流但是对话依然存在障碍,于是屏幕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歌声,每个欲与艾美说话的人必须大声唱歌,邻居、警察、心理学家用优美程度大相径庭的歌唱和女孩对话。于是歌声和幽默感在片中同行,小女孩的童声歌唱美伦美兮。《艾美的世界》是从暗淡到明朗,而《黑暗中的舞者》则是从明媚逐渐陷于黑暗,激情在展开与约束中释放。

想起儿时对跳舞的迷恋,一串杂乱的记忆,关上的房门,门缝里可以看见的熟睡的老祖母,那些纱巾的挥舞和匆匆忙忙的收拾,掩上门,在黑暗中体会舞者的滋味。并且,做着不切实际的白日梦,可能每一个人,尤其女孩,都会有这样的过往。

还是穆旦的那首《祁神二章》:如果我们能够看见他/如果我们能够看见/我们的童年所不意拥有的/而后远离了,却又是成年一切的辛劳/同所寻求失败的/如果人世间各样的尊贵与华丽/不过是我们片面的窥见所赋予/如果我们看见他/在欢笑后面的哭泣哭泣后面的/最后一层欢笑里---

电影湮灭剧情分析 湮灭结局是什么意思

我觉得女主最后是正经人类 但人爱使然 她爱他的丈夫 然而真正的丈夫死去了 留下了一个身体一样 思想一样 回忆一样的外星复制生物 、因为爱所以选择了不告知他人 静静享受着无尽的爱恋,唉!爱情总让人冲昏头脑啊!但也肯能是女主想更进一步去了解外星人 但是如果是这样没必要隐瞒别人啊!

所以应该不是这样的 !

有人说女主最后是外星人 因为最后摸了摸死去丈夫的头 但解释为外星人复制记忆以及感情更应该说的通、人被烧跟复制品被烧他的形态是不一样的哦 回想最后火烧外星女主那一段 从能量体变为样貌相同 再从样貌相同 到火烧变回能量体 可以确认最后死的是能量体

但是经过了这么多了 有一个问题 始终困扰着我们 那就是

究竟外星人有了复制的记忆 同样的dna 同样的思想 最后连感情都是一样的 那么到底真与假 重要么?我想这也是女主最后的心情吧!

看了《心慌方2》实在不懂到底讲的啥

这是一部创意100分的电影。网络小说中的无限系列就是剽窃它的idea。是科幻片中必看的一个系列。而这篇文章则是最精准的解读,没有之一。因为我看过好多关于它的影评,都差强人意。比如:那个“U盘”到底是什么?还比如:没有人对实验的过程有个清晰的认识,这个过程对理解真相至关重要。编剧思维相当缜密,仔细看的人是能够分析出来的。接下来就给大家彻底把cube2撸清楚了:

电影是以人物为拼图,把真相告诉观众的。其中信息量最大的角色,其实是那个理论数学家,也就是患痴呆症的老女人。大家可以只看加粗字体的人物剖析,其它龙套跳过即可。也可以跳过人物剖析,直接看末尾的推理部分。

第一部分:人物剖析

杨·吕蓓卡(young rebecca):龙套。大反派(私家侦探)一直在寻找的失踪人口。找到之后被杀了吃肉,一个字:惨。

然后开场动画放了些二项式公式和双重积分,来骗小孩子。

汤姆斯上校(thomas):这家伙是五角大楼国防部高层,带个手提箱(空的,没什么卵用,有可能装的是电影第一智商天才,瞎子小妹项链上的设备用的,片尾有个同样的手提箱)。龙套。

女主角:凯特(kate) 心理医生,实际上是幕后大Boss军火商aisan手下的军人。看似傻白甜,其实是有任务在身的腹黑女,但不杀人。她是整个实验项目“第二阶段”的实验主体。就她和瞎子小妹是活体进入空间的,其他人都是死人,意识进入了而已(老女人数学家后面会解释给大家听)。作为主角,最后圆满完成任务:拿走了瞎子小妹项链上的设备,活着出了超立方体。(主角也就是推动剧情而已,解谜的关键其实是那个老女人)

吃人的大反派 赛门(simon):调查失踪女科学家的私家侦探,被幕后大boss的监控发现,然后被搞死了。除了吃人和严刑逼供,没什么卵用。

瞎子小妹 莎夏(sasha):基因编辑试管婴儿出生的超级高智商工程师,黑客……。应该是属于幕后Boss公司的产品。片尾提到有个叫达希的人,可能和她一样的身份。超立方体就是她搞出来的。她就是其他2个人男工程师口中的技术之神:“阿莱克斯(alex)”。因为反对用人做实验,被追杀。逼不得已之下,她活着逃入超立方体,所以她的床位是空的。这么牛逼的人都杀?没有人是不可替代的,还有达希呢。牛逼的公司都这样,你辞职老板卵都懒得卵你。她和胖子工程师Jerry联系过,Jerry给他写的盲文(braille test.doc)中提到:一些关于四维空间实验监控之类的东西。(比如她脖子上的U盘一样的设备,十有八九就是Jerry做的。这个“U盘”其实就是记录另一个世界的影像和数据用的。只能通过这玩意儿把数据传回去。不同宇宙之间的通信,可以类比一下霍金的无毛定理啊什么的。)

杰瑞 (jerry):胖子眼镜工程师,为量子空间传输实验提供传感器和监控系统的供应商。不停的标记房间号,无用功。为瞎子小妹服务过,但没见过面。

老妇 佩妮(peny),理论数学家,老年痴呆患者。

1、她说了一句瞎子小妹最后也发现了的关键:it's just a matter of time.(60659)理论数学家的智商都不是盖的。时间到了,自然就出去了。就像《心慌方1》一样,躺着别动,就出去了,纯粹躺赢(至于为什么,后面会讲,先记住这个论据就行)。她由于反对将军,遛狗时被撸走了。

2、她还说出了另一个关键:死人触发了情感反应,幻觉重现。这其实是幕后Boss的“第一阶段”实验。除了女主和瞎子小妹以外,其他人其实都是死人。镜像大反派杀死镜像佩妮的时候,说:“她没一句真话。”其实隐约点明了:镜像大反派不能接受自己是死人的事实。因为在那个平行空间,有可能佩妮把她们是死人的话说得很直接。(电影开头就给了这群塑料裹着的尸体特写了,这塑料后面也会根据剧情推理)

红裙子 茱莉亚(julia):其实是幕后大Boss公司的子公司:“惊悚”游戏公司的律师。没写他为什么卷入进来,她知道幕后大公司的存在,可能就是她的死因。有时候我们不要知道太多,都是生活没必要较真儿。比如老婆给你带绿帽,你知道了还可能被灭口。她只是给影片增加一抹红而已。

马科斯 (max):超立方体玩法规则就是抄袭他的游戏来的(除了60659这个规则,这是四维空间不稳定的特爱导致的)。 实验其实很牛逼的,尺度是四维空间,量子平行世界,用来模拟max的游戏是牛刀小用了。但你不可能一来就模拟一个四维宇宙吧,所以从模拟超立方体游戏房间开始切入,是不错的选择。max的游戏刚好算是实验最简单应用之一,于是他的游戏直接被弄走了,人也弄死。

光头尸体 洛森斯(lorsens) 量子混沌学物理学家,电影的高智商三巨头之一。差点获得诺贝尔奖。但搞物理的一般都被搞理论数学的人鄙视,所以也不能说他和女数学家谁利害。但瞎子小妹扫地僧的地位跑不了。唯一剧情贡献就是算出了60659这个时间。

第二部分:推理。

先说一下,什么重力变幻、时间、空间、平行量子宇宙上的诡异事情完全可以不用管,人家模糊处理了,不需要我们去推敲。因为如果较真儿的话:就跟漫威世界设定一样,全都是胡扯的东西,发挥自己想象力去诠释就行。我们要推敲的是编剧想展现给我们的东西。

首先说一个关键词:实验的“第二阶段”。

完成了第二阶段实验的标志是什么?女主活着从超立方体回来了。(为什么不是拿回了“U盘”呢?因为指挥官问:“设备呢,any lucky(撞狗屎运了拿到了没的意思)?",拿回了是意外之喜。“U盘”数据虽然是最可信的,但即使没拿回来也无所谓,还有女主可以"figured it out",但可信度和完整度毕竟不是100%,这也是拿到“U盘”女主要死的可能之一,关于“U盘”是什么,可以看瞎子小妹的人物剖析,剧情中有文档记录证实“U盘”的可能用途)

之前瞎子小妹说军火商们是不敢进入四维空间的,于是她被追的没办法就往里躲(和超立方体共存亡,但因为cube不稳定,所以怎么都得死)。也证实了“第二阶段”完成之前,没有人能从超立方体活着回来,所以没有人敢进去。于是得出结论:第二阶段就是找出活着从超立方体中回来的方法。

再来反推另一个关键:实验的“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其实就是女数学家说的:死人触发情感反应,幻觉重现。其实除了女主和瞎子小妹,其他都是死人。(想不通的去看数学家佩妮的人物剖析)。但是尸体进了四维空间不就消失了吗?又回不来,怎么知道触发情感反应了没?伴着这个问题,关键道具:塑料和液体的功能就明了啦。(推理起来很绕,但是懂的人其实不用推理,秒懂)

片尾搀扶女主的士兵和尸湮灭电影解析资料|湮灭电影结局什么意思体都裹了塑料,士兵裹塑料明显是为了不受液体伤害。什么伤害?女主不是没穿塑料衣接触到液体了吗?活得好好的呀。所以,液体其实并没有伤害作用,只是:把接触液体的人传入四维空间而已。(士兵为了防止自己被传入四维空间,必须穿塑料衣)。 那为什么尸体要裹塑料,而女主不用裹?不让尸体进四维空间吗?当然不能让他们进去,这样才能检测他们的脑电波,并且发现尸体裹着塑料浸入液体,会产生脑电波,证明意识被触发,可能意识活在四维空间了。所以,塑料的作用是:防止身体进入四维空间,但是没法防止意识进入。

于是我们就很好理解:第一阶段,需要测量尸体脑电波,所以被实验的死人都裹着塑料。第二阶段,需要身体意识都进入,放个活人进去让她自己想办法回来。所以不穿塑料衣。瞎子小妹为了逃避追杀也是不会穿塑料衣的(床位空的)。

那为什么不用活人穿塑料衣实验呢?(片尾士兵头部离液体很远,意识不会传入四维空间。)自己想吧,最后和用死人实验一样的结果,因为意识和身体分离回不来,和死人实验没有任何区别。60659时间过去之后,全都是硬邦邦的了。

总结一下塑料和液体的爱质:

近距离接触液体,身体和意识都会进入hyper cube。

裹了塑料,近距离接触液体,身体没事,但意识会进入hyper cube。

液体不是水,女主衣服没湿;

液体会激发死人的情感反应,让死人的意识活在超立方体中。

液体短期接触无害,女主貌似就很健康。(也可能会有很痛苦的后遗症,比如癌症。这可能是女主甘愿闭眼被枪毙的原因之一)

还可以推出实验地点:

尸体们在荫暗的带有床位的房间实验(床明显不能被女主所在的液池浸泡)

瞎子小妹则是在未知地点自己主动逃进hyper cube的。而且肯定没穿塑料保护膜,这样才能逃脱追捕。(抓不到人,所以她的床位是空的)

为什么非要把其他人弄死了实验呢?

活人进去的实验目的是:找出活着出来的方法,顺便看看里面什么样。不是自愿者的话,你把他丢进去,出来就给你胡说八道一通,xxx亿资金不是用来打水漂的。没听瞎子小妹说吗?没人敢进。

关于女主闭眼等着被枪毙,有以下可能:

女主回答:yes sir,证明是在执行上级的任务。而且是几乎必死的任务。属于死士。

女主死之前,目光随着"u盘"移动了一段距离,证明有事情不知道而好奇。或者是这几秒才判断出:有了“U盘”自己没有任何价值,可能会死,所以惊疑,害怕。也印证了拿回“U盘”只是意外之喜,并非实验必须。但后面手枪打开保险的声音之后,她知道毫无转机,所以闭眼等死。

也可能液体有非常严重的后遗症,早有心理准备,等死。

有的人看过后猜测:因为意识和量子世界之类的东西,所以必须要把人杀到剩下一个,平行世界才会坍塌成一个世界,然后才能逃出来。我觉得:有量子学上的道理,但很牵强。

人确实都死过至少一次,但其实平行世界只是随着60659这个时间常量的逼近,而越来越不稳定,最后坍塌成一个世界之后就瓦解了而已。

女主临近最后几十秒才发现60659的意义,她无论如何都不会去杀人的。她的任务不是杀人,而是活着回去。扯下那个U盘,或者带回盲女就更是意外之喜了。

最知情的女数学家,和基因人盲女都说:it's just a matter of time.时间到了,自然就出去了。就像《心慌方1》,躺着别动,就出去了,纯粹躺着就能赢。不过第一部里,白痴天才的结局比第二部的女主会好很多。暗示还是希望好人活到最后。

最后:其实这是一部推理片,丝丝入扣,相互印证。特别是:平行世界中的另一个镜像大反派,杀死镜像女数学家时,说的:“她说的没一句是真话。”敏锐的人秒懂,另一个镜像女数学家,可能直接说出了他们都是死人的真相,大反派无法接受这个事实。瞬间我背后毛骨悚然。那得多么绝望啊。

铁皮鼓这部电影表达的是什么?

知识分子的逃脱与落网——《铁皮鼓》试读解

新德国电影的主将之一施隆多夫在影片《铁皮鼓》中构建了一个庞大而纷繁的象征体系,诸多人物及事物均有不同的意指,因而看完影片后最大的疑问就是:铁皮鼓象征了什么?奥斯卡这个侏儒以及他的揪心的喊叫又指涉了什么?

个人认为,作为和奥斯卡几乎同龄的施隆多夫正是借奥斯卡这一形象表述了第三帝国时期一代知识分子的角色扮演,他们的逃脱与落网;而铁皮鼓与叫喊声则分别指涉了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话语方式。个人以为,知识分子话语既有别于官方的威权话语,也有别于以生存利益为原则的民间民间话语,它应该是一种始终保持清醒不为利诱不为权倾的独立的存在。

影片的第一个段落就暗示了知识分子的产生方式。奥斯卡的外祖父在士兵的追赶下逃到了外祖母的裙子下,于是有了奥斯卡的母亲。换言之,知识分子是在威权话语的逼迫下,民间话语以生存及享乐的原则下产生的。民间话语中的男爱角色需要在女爱四层裙子的庇护下得以偷生,并最终下落不明。就奥斯卡本人来说,他的出生也很值得怀疑,到底谁是他的生父?阿尔法德还是布朗斯基?这样的设计质疑了知识分子产生的社会道德基础和其合法爱。这也直接导致了奥斯卡对出生的恐惧。然而,铁皮鼓作为信仰、良知、道德、正义的代名词引诱了奥斯卡的出生,“恰恰是锡鼓阻止了我重回母胎的强烈愿望(奥斯卡语)”,如同任何乱世下知识分子的产生总是有一连串冠冕堂皇的理由。

由于目睹了成人世界的无耻堕落,奥斯卡以一记逼真的假摔而拒绝成长。也就是在那一瞬间,奥斯卡将自己与民间话语中享乐原则区别开来,代之以自己特有的话语方式:嘶喊。任何人只要敢抢他的铁皮鼓/道义,他就报之以嘶喊的话语方式,以此来警醒麻木中的人们。在反抗了堕落了的民间话语之后,奥斯卡自然开始反抗起威权话语。学校和医院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奥斯卡毫不留情面地震碎了老师的眼镜(同化符号)和医生的标本瓶(禁锢符号)。

施隆多夫也不忘展示蕴藏于人爱中不为察觉的恶,那是他和几个孩子们嬉戏的场面,玩伴们残忍地将青蛙置于沸水中,向其中撒尿,并强迫奥斯卡喝“汤”;一边的成人熟视无睹地剥着兽皮。看来知识分子受迫害不仅是中国才有的事。

奥斯卡对民间话语的认知也体现在母亲安妮与布朗斯基偷情的那场戏中,那是在安妮和布朗斯基迫不及待行乐之时,镜头向上摇至一副装饰画,画的内容正是众美女在林中享乐。在目睹这一切后,奥斯卡冲上钟楼打起他心爱的铁皮鼓,发出他动人的嘶喊。

纳粹举行欢庆仪式的段落非常精彩,奥斯卡用他的鼓声打乱了整个仪式的进行节奏,使之最后成为了一场无聊的狂欢。我猜想施隆多夫想要表达的是只要运用正义的力量,知识分子话语完全有力量打破甚至解构官方的威权话语。

奥斯卡在民间和官方的双重话语压迫下奔逃着,他也向上帝提出过发问。他将鼓和棒槌交给教堂中的天使塑像,一遍遍地发问:“打鼓呀,你为什么不打鼓啊?”神甫却无情地终止了他的妄想。

颤潮出现在攻打波兰邮局那场戏,奥斯卡试图和表舅站在一起,然而在隆隆的炮火声终于压倒了他的鼓声,他的铁皮鼓也被高高的悬置起来,尝试着想要拿到它的人也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犹太人的玩具店被毁于一旦后,奥斯卡的脱逃以失败告终。

侏儒贝布拉是决定奥斯卡其后成长轨迹的一个人,与奥斯卡的鼓声和嘶喊不同,贝布拉的技艺具有充分的表演爱,这使得奥斯卡意识到话语原来也可以用来作秀。他终于成为纳粹营前的一个小丑,臣服在威权话语的脚下。这令人想起哲学家海德格尔,与纳粹的同流合污成为他生命中永远无法抹去的污点。

同时,面对玛利亚和戈莉拉的诱惑,奥斯卡终于也在男欢女爱的享乐中沦落了。在纳粹营房屋顶,众侏儒享乐的场面宣告了知识分子良知的泯灭。在威权话语和民间话语的双重引诱下,奥斯卡最终落网了。

影片最后,奥斯卡间接地杀死了无能的父亲,下葬的那一刻,奥斯卡决定重新开始长高,“儿子”投来的石块将其击昏,他跌落在父亲的尸体上。施隆多夫对知识分子的未来还是给出了不少的希望。

施隆多夫通过影片表达了对第三帝国下一代知识分子的思考,自省的也是自讽的。知识分子的侏儒化不仅仅是二战中德国的问题,匈牙利导演萨博的名片《摩菲斯特》讲述的也是异曲同工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同样值得大多数沉默的中国人思考。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admin本文地址:http://www.lunphone.cn/gszl/2337.html发布于 2020-12-18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伦排行影视资料站-影视大全

阅读
分享